励志网

Hi, 请登录

昆曲艺术审美初探

摘 要:昆曲作为中国古典艺术的代表,2001年被世界教科文组织评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如今这种美妙绝伦的戏曲艺术成为人类共同的瑰宝,本课题正是出于对这种传统文化的珍爱,对昆曲审美特点予以探讨,让读者更深刻了解昆曲这一艺术界的国宝。

关键词:审美特点;戏辞;音乐;表演程式;舞蹈;意境幻化

中图分类号:J82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2-0045-02

“良辰美景三生梦,姹紫嫣红六百年”,昆曲之美,在于六百年沧桑岁月积攒的点滴。它孕育、诞生、兴盛到衰弱曲折迂回长达几百年。昆曲之美,在于岁月穿梭几百年留下不灭的记忆,它的美已经深入民族骨髓,成为一种不朽的印记,今天再聆听和观赏这种美妙艺术时依然能触摸到历史走过的温度和岁月充实的厚度。当代昆曲研究者周秦在《苏州昆曲》中说到:“昆曲艺术之所以雄踞中国戏曲最高典范的至尊地位,不仅是因为明中叶到清中叶的全盛期苏州戏班曾经盛行京都,风靡天下,也不仅是因为清中叶到近代的衰变期在全国络绎形成了众多的昆曲支派”。他把“而是……”留给了我们,于丹将昆曲之美归纳为:深情之美,梦幻之美,悲壮之美,苍凉之美,诙谐之美,灵异之美,风雅之美。本文却从昆曲组成部分来分析它的审美特征,再来领略一次昆曲感人的魅力。

一、戏辞美

从文学上看,戏剧文学应该属韵文学的延续。中国文学从《诗经》,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的沉积,历史大浪淘沙般将最精华的部分流进了元明的戏曲和传奇,昆曲借中国传统经典剧本将自己打扮得如此大家闺秀,戏剧凭借昆曲的演绎更是将尘封在线装书里古老唱词鲜活成人们美好而永恒的记忆,据焦《剧说》中记载,明代名伶商小玲因自己心有所属而事不得通,每演《牡丹亭》时投入感情太多,被里面唱词感染而不可自拔,终在一次演出唱到“诗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守的个梅根相见”忽然之间,泪流满面,气绝而亡。这是故事经过精到的唱词表现,将感情夸大,把演员感染,产生强烈共鸣的结果。

昆曲唱词里,有数不清的佳句广为后人传颂,汤显祖《牡丹亭》中“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遍青山啼红了杜鹃,那荼蘼外烟丝醉软,那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 ……”“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这些或因化用前人诗句,或因表达剧中人感情有功,或因推动情节发展,或因服务人物塑造,但终因美,因包涵那道不清的幽怨,那淡淡却永恒的忧愁而感染了人,把人间情,世间情演绎得万分缠绵悱恻。

《西厢记》中“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更是一首戏剧版的《雨霖铃》,演绎“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孤寂和悲凉。一出《送别》引的是宋人范仲淹《苏幕遮》中的句子,表的是崔莺莺那对恋人不舍的情怀。

《长生殿》中李龟年的唱词“唱不尽兴亡梦幻,弹不尽悲伤感叹。抵多少凄凉满眼对江山!俺只待拨繁弦传幽怨……”。长歌当哭,唱的是历史的沧桑,国破家亡的沉重,人生无常岁月无情。

《牡丹亭》每出结尾用了四句诗,一共用到二百二十首前人诗篇里的句子来总结剧情。这种包罗千万,驾驭材料的能力非一般文化修养之人能够办到。汤显祖耗尽心血写成的剧本本就是一部经典的诗剧。

二、音乐美

如果戏辞的美很大程度归功于剧作家的话,那么音乐却是昆曲美的独到之处。昆曲原名“昆山腔”,产生于苏州昆山吴中地带,此地方的=讲吴侬软语,昆曲根植于它,受其影响,最终形成缠绵婉转,柔软悠远的腔调。

昆曲也直接继承中国古典音乐传统,隋唐以来的歌唱形式,燕乐,宋元南戏,元杂居,明民间歌曲等都对产生其影响。

后经顾坚,魏良辅,梁辰鱼等人改革。魏良辅融合南北曲的不同特点,使之具有南曲的委婉清丽和北曲的深醇浑厚,再将昆曲语言改为“中州韵”,疏通语言传播障碍。沈宠绥《度曲细知》有言“尽洗乖音, 别开堂奥, 调用水磨, 拍捱冷板, 声则平上去入之婉约,字则头腹尾音之毕匀”。终使昆腔打磨成细腻婉转的“水磨调”。

伴奏乐器的发展完善为也昆曲的音乐增锦添花,明徐渭《南词叙录》记载“今昆山以笛、 管、 笙、 琵按节而唱南曲”。魏良辅的《南词引证》,明王世贞的《曲藻》纷纷都有记载,证明昆山腔流行时,已有笛、管、笙、琵琶、鼓板、锣鼓等乐器伴奏。魏良辅改革昆山腔,伴奏乐器也都得到很好改进,他招张野塘为婿,向他学戏,并一起改革昆山腔,这时昆腔增加了箫、曲弦、提琴、阮、筝等伴奏。到了清代,伴奏乐器趋于完善,据清李斗 《扬州画舫录 》载,昆曲戏场所用乐器已有十七种。 管乐六种: 笛、笙、唢呐、小唢呐、号筒、哑叭;弦乐一种:弦子;打击乐十种:板、单皮鼓、荸荠鼓、云锣、小锣、大锣、汤锣、大铙、小钹、木鱼。但当时昆曲的伴奏乐器仍以笛、弦子、鼓板为主,外加笙与提琴。以“ 三大件 ”为主奏,辅以其它,至今成为定制。

以上综合促成昆曲音乐清然婉转,舒缓优雅的高贵气质。故言昆曲之美,美在曲高和寡的音乐。

三、舞蹈美

中国敦煌艺术孕育出敦煌学,同时也萌生了一种模仿敦煌壁画的敦煌舞。昆曲艺术发展到今天,也许人们也将它外化,延伸了这种艺术,研究并诞生了一种模仿昆曲美的舞蹈――“昆舞”。它基本延续昆曲的审美特点:清淡不失高雅,精致唯美。

四、表演程式成熟美

六百年的发展,昆剧的角色分工随着表演艺术也越来越细致。

(一)明嘉道年间,昆剧行当将原有的“江湖十二角色”与后来出现更细的分工结合,在“生、旦、净、末、丑 ”五大行当之下,又细分小行,称作“二十个家门”。如,生这个行当,它分为小生 、武生、老生、娃娃生。旦分老旦,正旦,小旦,用以表演不同的角色。再如,扇子功,昆曲表演中有个说法,叫作“文扇胸,武扇腰,丑扇肚,媒扇肩,僧扇手心,道扇袖”,扇胸是很儒雅的,巾生一般是才子,穿着长衫,用扇子在胸前清洒飘逸,风流倜傥,侯方域,张生等都是这类扇子生。

(二)昆曲“行当” 在服饰和脸谱上均有固定范式,人物一出场就能从服饰和彩妆上分出唱什么角。比如:红色代表忠义,白色代表奸诈,蓝色代表刚烈岁月无情的说说,黑色代表正直。昆曲《单刀会》中关羽的大红脸,《桃花扇》中史可法的大红脸,阮大铖的大白脸,都有固定模式。再如,昆曲的服饰,其自身发展并不拘泥于一定历史时代的实际面貌 ,而是从历代生活中归纳 、提炼出来的形式服装,在舞台上固定用以表现不同角色。传统昆曲服饰色彩斑斓、绚丽多彩,是舞台人物造型的一个主要部分。发展至今,昆曲服饰已达到了较高的工艺水平。昆曲之美,不仅取决于其戏词内涵和唱、念、做、打功夫,“行头”之美也让观众得到很好享受。传统昆曲服饰给人以闲雅整肃、清俊温润的印象,但总能从这些印象中分辨出角色行当。当然现代人对昆曲服饰的改革已打破传统,但角色行当的明显区分始终没有变。昆曲服饰有“宁穿破 , 不穿错”之说,说的就是要按角色行当来穿。

(三)昆曲中唱腔、独白、对白、旁白等也须符合“行”和“角”的表演程式。或尖声细气、或高亢喊嗓 、或抑扬顿挫、或矫揉造作、或温婉细腻。

(四)舞台动作的手眼身法也是定型的,如“起霸”、“整冠”、“趟马”、“走边”等,这些动作极具技术性、难度很大。青衣、花旦的水袖舞动;花脸、武生的刀棍功夫,一招一式若无经久苦练,很难掌握。

程式化表演经过几百年演化和发展变革岁月无情的说说,形成今天成熟的表演程式,是一种历经岁月打磨,宁愿作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有人就说正因昆曲的这些份高雅才使它几经衰落,但它仍然保持着那份高贵。

五、意境幻化美

中国传统思想讲究天人合一,受其影响昆曲的美学本质表现为“以形写神”的写意性或象征性。

(一)昆曲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生活的高度凝练。讲求表现生活,如:《游园》杜丽娘观景,演员要心中有景。《琴挑》潘必正进陈妙常的庵,并非真有门,但演员要做推门进门的动作。《夜奔》整个舞台林冲一个人既要表现在逃,又要展现距离和路程,全靠符号式立意。再如,马鞭向上斜指高山,向下斜指流水,演员走一段趟马的表演便是人行千里路、马过万重山,扬鞭就是骑马,摇浆示已登舟,立一片云即天庭……。这些写意性的表演程式,动作是真,场景是虚,但观众看的就是这个味。

(二)时间的浓缩性,一场戏短短一两个小时但可以演绎几十年,几代人甚至几个朝代的事。“一句慢板五更天”、“开场是黄口小儿,终场是白发老翁”。如昆曲新剧《班昭》,开场班昭还只是位十八岁的青春少女,剧终已是几十年后的白发老媪。

(三)情境交融美,景随情移,物随人变,情景交融,这是昆曲引人入胜的关键所在。《游园》《送别》《琴挑》等都是其中的经典代表。

参考文献:

[1]周秦.苏州昆曲[M].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04).

[2]于丹.游园惊梦―昆曲艺术审美之旅[M].中华书局,2007(11).

[3]杨瑞庆.解读昆曲[M].民族音乐,2007(04).

[4]李晓.昆曲的艺术成就和文化价值[J].上海戏剧学院学 报,2005(01).

[5]陈东.浅谈昆舞意境[J].大江周刊・论坛,2013(08).

[6]高燕.梦入游园品昆曲余韵悠悠-昆曲艺术简论[M].黄河之声2012(24).

[7]郭串.探讨现代昆曲之美及其重要地位[M].黄河之声,2013(04).

作者简介:

冯田芬(1982-),女,湖北黄石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3级研究生。美学专业,研究方向:戏剧美学。

来源【励志网】自媒体,更多内容/合作请关注「辉声辉语」公众号,送10G营销资料!

相关推荐

二维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