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网

Hi, 请登录

《红楼梦》等名著被纳入2017北京高考必考范围

2017年1月10日,据北京教育考试院工作人员介绍,2017年高考北京卷《考试说明》即将出版,作为北京高考的“风向标”,今年的《考试说明》中,除英语学科没有变化之外,其他学科参考样题均有替换或顺序调整,部分学科的考查内容有微调。

2016年高考北京卷《考试说明》中增加了对阅读经典的要求,附录在保持原有“古诗文背诵篇目”不变的同时,增加了“经典阅读篇目例举”,包括古今中外12部文学和文化经典。不过,考虑到当届毕业生在高中三年的学习及复习的实际情况,2016年这些经典阅读篇目并未列入考生必须作答的范围。而2017年的《考试说明》则明确提出,12部经典名著中的6部,即《红楼梦》《呐喊》《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已被纳入考生必须作答的范围。

为什么要提倡阅读名著

为满足学生对国内外文学史的基本了解,教科书一般会兼顾各个时段,摘选不同国家、民族的代表作。可摘选的片段毕竟不如完整的作品有力量。文学鉴赏离不开具体语境,这里的语境既指作品诞生的历史背景,更指文字片段与片段之间的关联,即上下文。只有那些历经考验的伟大作品才能给读者带来身临其境的阅读体验,这种荡人心魄的感受就是审美。毫无疑问,如果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学生对文字的感悟能力必将于无形中大幅提高。更重要的是,他们将从中获得切实的乐趣,摆脱过去那种被动、机械的学习方式。

正因为高中阶段机械的应试教育,不少毕业生带着浓厚的厌学情绪步入大学。抹杀兴趣的应试教育留给学生的不是进一步发展的动力,而是沉重的阴影。试图突破现有考试框架、更具自由气质的名著阅读,能让学生在枯燥的应试背景下品尝到文学的纯粹之美,触摸到学问的吸引力,冲淡应试教育带来的消极影响,值得大力提倡。诚然,再伟大的作品也不能包治百病,现实问题还需要每个人勇敢地去面对,然而名著对人的影响的确是深远的。我们所接触到的永远只是这个世界的一小个片段,名著则引领我们联通了过去和未来。或许现在我们对作品中的冲突、情愫、思想和观念还一知半解,但总有一天,这些已埋藏在内心深处的感悟会助你走好人生之路。

《红楼梦》纳入“必考”是对经典的误解

把经典纳入必考范围,这个想法很好。但什么是经典?哪些书更适合高中生阅读?这还需要更专业的评估,不能草率。如“四大名著”中,或许《西游记》更适合中学生;非要选“红色经典”,那么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之类的作品或许更好。现代经典中,萧红的《呼兰河传》、李氯说摹端浪微澜》都超过《呐喊》很多。即便是鲁迅的作品,《故事新编》《彷徨》《朝花夕拾》也更合适。当代作品中,《平凡的世界》语言粗糙、意识落后,另外可选择的篇目也很多。

将类似《红楼梦》这样的大部头经典纳入高考,会不会真如北京考试院预想的那样起到“发挥经典阅读潜移默化的作用马上高考前的感言,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为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精神底子”的作用呢?且不说上述六本强制阅读书目有些偏颇,若考试模式不加以改进,还是标准答案马上高考前的感言,还是旧式阅读理解的评判,那就没有任何提升自己修养的价值了。什么是提升自我?自由的灵魂,平等的意识,c人为善,辩证性思维,创造性写作,这才是良好的精神底子。《红楼梦》这类经典的博大之处,恰恰在于它是写给时间的,在于它甘于等待并召唤那些选择阅读它的人。它并不苛求每个人都必须了解它,而是深藏于我们个人或集体的深层记忆之中,非要一个契机才能唤醒。这个契机根植于每个人的生命体验,尤为可贵。想要通过将《红楼梦》纳入高考考试范围“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是将经典和个人的生命体验割裂开来,忽视了经典最为珍贵的时间属性,过分强调其工具性,是对经典的误解。

来源【励志网】自媒体,更多内容/合作请关注「辉声辉语」公众号,送10G营销资料!

相关推荐

二维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