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网

Hi, 请登录

《中国青年》让时代铭记雷锋

卷 二

我们相信,有一种伟大能够穿越时空,绽放出永恒的光彩

中国青年》的雷锋“札记”

仿佛弹指一挥间,雷锋已经逝去50余年了。半个世纪的跨度,祖国历经了沧海桑田的巨变。然而无论当我们的精神家园承受着怎样的困惑与迷茫,我们总能从雷锋精神中找寻到解答:“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这些朴实无华的言语曾经感召着无数的心灵,激励了数代中国青年的成长!

在这50年间,《中国青年》作为历史上发表“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的第一媒体,他伴随时代的变迁,指引着年轻人的所思所想,始终在为雷锋精神鼓与呼80后记忆图片,即便有人也曾质疑、不屑,甚至不理解但他相信,有一种伟大能够穿越时空,绽放出永恒的光彩。

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

那是1962年8月15日,年仅22岁的雷锋在辽宁抚顺因公殉职。生命虽然短暂,可他的事迹却感人至深,他的日记记叙简短,却透露出强大的人格魅力。

《中国青年》编辑部有感于此,筹划“学习雷锋”专辑。那时处于困难时期纸张供应看紧,为了将“雷锋精神”更为全面、完整地介绍给读者,编委会将1963年第5、6两期合刊。而编辑部经再三商议,决意致信中南海,因他一向关怀青年,关心《中国青年》杂志,恳请他为雷锋题词。

在秘书林克的回忆文章中,详细披露了主席题词的全过程:

1963年2月22日,我来到的寝室,主席从身旁床上书堆中拿起一张纸递给我。我一看,他已用毛笔写了“向雷锋同志学习”七个潇洒苍劲的行草字。他吸了一口烟,从容地带着询问的目光问道:“你看行吗?”我爽朗地回答:“写得很好,而且非常概括”。进而解释道:“学雷锋不是学他哪一两件先进事迹,也不是学他的某一方面优点,而是要学他的好思想、好作风、好品德;学习他长期一贯的做好事,而不做坏事;学习他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当然80后记忆图片,学雷锋要实事求是,扎扎实实,讲究实效,不搞形式主义。不但普通干部、群众要学雷锋,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才能形成好风气”。

与此同时,应《中国青年》之邀,总理挥笔写下了“雷锋同志是劳动人民的好儿子,的好战士”的题词;罗瑞卿时任解放军总参谋长和中央书记处书记,对《中国青年》出版“学习雷锋”专辑非常支持,当即组织班底研究,写出了《学习雷锋――写给〈中国青年〉》的专文;老一辈革命家董必武、郭沫若、谢觉哉纷纷为此专程题写了诗歌和散文。董老赋诗云:“阶级观清楚,劳动念朴纯,螺丝钉不锈,历史色长新,只做平凡事,皆成巨丽珍,普通一战士,生活为人民”。

1963年3月2日,当内容富涵中央领导题词、雷锋生平事迹、日记摘抄以及诗、画、歌曲的《中国青年》“学习雷锋”专辑出版问世,一时间可谓“洛阳纸贵”:在全国5处代印点几经重印,累计印数达800多万份,仍难满足读者的需要。许多青年因买不到,就互相传阅,或到图书馆借阅,一位炊事员甚至将这本16开48页约10万字的《中国青年》手抄了下来。1964年10月,当那本手抄的“学习雷锋”专辑在纪念《中国青年》创刊40周年展览会上展出,仔细询问了手抄本的来历,并指示相关部门为《中国青年》增加纸张供应,以扩大发行。

“学习雷锋好榜样”掀热潮

为《中国青年》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消息如一声春雷震动了全国。仅仅在“学习雷锋”专辑出版三天之后,也就是1963年3月5日,经中央书记处开会研究,由新华社发通稿,首都《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等同时在头版显著位置刊载的题词手迹。于是,从这一天起,“学习雷锋好榜样”活动以排山倒海之势蓬勃兴起,而之后每年的3月5日也就成了学习雷锋的纪念日。

在此过程中,《中国青年》坚守着宣传报道雷锋精神的舆论阵地。时任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的张劲夫在1963年第8期发表《学习雷锋精神 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在随后的第9期,时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的撰文阐述了广泛开展学雷锋运动的深远意义。而由《中国青年》发起的问题讨论,《学习雷锋同志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青年应该有什么样的幸福观?》至今看来仍耐人寻味

在1964、1965年第5期,时值全国开展“向雷锋同志学习”周年纪念,雷锋再次登上《中国青年》的封面。编辑部发表社论《社会主义时代青年成长的道路》《像雷锋那样把辩证法学到手》,通过“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如何处理“集体与个人”、“平凡与伟大”的关系等重点阐释,揭示“雷锋是我国青年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革命化的活生生的榜样,是一面不朽的旗帜”。

从倡导响应的伟大号召,到推广放映电影《雷锋》,《中国青年》鼓舞着全国上下各条战线千千万万的青年积极成长。几年间,在抗洪救灾中舍己救人的“好班长”王杰、拦惊马救儿童的解放军战士刘英俊、“人民的好公仆”焦裕禄等一批“雷锋式”英模典型经由《中国青年》的传扬被国人广为所知。

当有人不理解雷锋

20世纪80年代,在沈阳军区雷锋纪念馆里,被“雪藏”已久的皮夹克、料子裤、英格表、牛皮箱“四大件”展出。当那个一直艰苦朴素的“雷锋”呈现出如此时髦“奢侈”的另一面,一时间引发了不小的非议;重新挖掘他的故事,有人费解:雷锋何以在当时一次捐出200元这样一笔“巨款”?还有,雷锋那张照片是不是摆拍的?民间流传说雷锋曾与一位姑娘谈恋爱时代在变,当我国进入商品经济时代,或许种种传统精神的价值都将面临考验。

彼时,1993年第3期《中国青年》刊发《雷锋故事拾遗》,辑录了雷锋那些鲜为人知的生平细节。时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的张宝顺撰文《时代呼唤雷锋精神》:“雷锋精神根植于时代又反映了时代风貌,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共产主义精神结合的典范无论在过去和今天,都是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的旗帜”。

2003年,为纪念学雷锋活动40周年,《中国青年》再次开辟专题《离不开雷锋的日子》。在这辑专题中,读者能看到身处不同时代的人对于雷锋精神的不同解读;被称作雷锋昔日“恋人”的黄佩玲讲述了她记忆中真实的雷锋故事;时任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的强调:“雷锋精神伟大,但并非高不可攀;平凡,但并非琐碎;神圣,但并非不食人间烟火”,因此他为《中国青年》撰文《青年的心永远和雷锋相通》。

诠释“新雷锋精神”

2012年是雷锋逝世50周年,《中国青年》编辑部重访沈阳军区雷锋生前所在团。可以想见,这里的官兵早已不是雷锋当年的战友,而是吃着薯片、看着大片、用着芯片长大的80后、90后。新生代官兵用自己的方式诠释雷锋精神:为方便助人为乐,他们把补鞋机、节约箱、理发推子搬进了荣誉室;将MP3、MP4、快译通等掌上媒体集中起来,注入雷锋短信、雷锋歌曲等制成“电子口袋书”;建设雷锋网站、雷锋贴吧、雷锋博客连通江南塞北,引领民众在交流中感受最生动、时尚的榜样力量。

这是一个满溢雷锋文化的年轻集体。由于能最近距离地体会到雷锋当年的工作与生活,在这群官兵们的意识里,雷锋并非过去那位似乎难以企及的“苦行僧”,那尊难以感知亲近的“偶像”,他只是一个有血有肉的青年,一位快乐的邻家大哥。

2013年,雷锋那熟悉的形象已经是第八次成为《中国青年》的封面。但与以往不同的是,在此时,《中国青年》只把雷锋定义为“好人”。他让雷锋走下神坛,恢复到生活中最真实的面目,他想让亿万个雷锋在当代社会中成长,或许“向雷锋同志学习”也可以转化为“向雷锋同事学习”。

面向下一个50年,《中国青年》也绝不会就此停下观察、追随、宣扬“雷锋”的脚步。因为学雷锋,不是“三月来了四月走”,不是流于表面的“一阵风”;因为它当之无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它可以在不同的时代常学常新、持之以恒。因此,无论是在昨天,今天,还是明天,《中国青年》将永远铭记雷锋。

来源【励志网】自媒体,更多内容/合作请关注「辉声辉语」公众号,送10G营销资料!

相关推荐

二维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