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网

Hi, 请登录

新时期以人为本学生观探析

摘要:教育是一种人培养人的行为,它的主体是人,教育离开了人就不成其为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是当今教育界普遍认同的一种教育思想,它的核心在于对人性的充分肯定,对人的智慧、潜能的信任,对自由、民主的向往和追求。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教育更应该以学生为根本。

关键词:以人为本;学生观

自古以来,教育的对象就是人,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因此关注人,关注教育对象,理应成为教育问题的核心。同志讲:“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既是受教育者,又是教育者,是受教育者和教育者的辩证统一体,他们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最生动、最活泼,也是最主要的活动者,可以说对教育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理应成为当代教育问题的重中之重。

1.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

以人为本的观念在历史上源远流长,中国古代就有“民为邦本”的思想,强调“重人事,轻神道”、“民贵君轻”、“民为邦本”。在西方,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一位智者普罗泰格拉,曾经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看法。发展到近代,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为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奠定了基础。

所谓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一切教育都必须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1]那么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就是以学生为根本,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主体权利,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个学生的成才需要。

我们说“以学生为本”,既要摒弃把学生作为教育客体的观念,也要批判西方那种只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或完全放任学生的教育思想。以学生为本,是要通过教学方式的改革,逐步的把学生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把学生始终看做教育的主体,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发挥学生的潜能,通过教师的正面引导和适当点拨,不断提高学生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最终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2.以人为本学生观的特点

2.1学生是能动的主体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主观能动性又称意识的能动性,是指人类所特有的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作为青少年的学生,这种主观能动性更强,它是学生在学习中具有的积极、主动的精神品格和一种远思谋划的调控组织能力,它能有效地营建和改变自己的智力资源、知识信息和学习环境,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要充分调动这种能动性。然传统教育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忽视教育主体的本质,造成教育主体缺失。21世纪的我们必须实行以人为本的教育,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和个性,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有生命尊严、有思想感情的全面发展的能动主体。

2.2学生是独立的主体

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如果缺乏独立性的培养离开学生会感言,没有形成独立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就永远也不能把学到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传统的“教师主体”、“教师中心”忽视了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地培养。以人为本的学生观重视学生的独立性,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

2.3学生是发展的主体

马克思和恩格斯都强调在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个人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是当代教育的基本理念。以人为本的教育把学生作为发展的个体,把发展人作为直接功能予以重视,通过塑造具有鲜明的个性的主体人才,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3.以人为本学生观的践行

3.1家庭是以人为本学生观实践的重要阵地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然而传统伦理道德让孩子们背上了沉重的负担,孩子的许多事情仍由父母决定,学习上更没有发言权。我们提出以学生为本,就要本着从有利于孩子发展的要求出发,根据学生的特点,挖掘出属于孩子自己的个性,使其潜力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

3.2学校是以人为本学生观实践的主阵地

3.2.1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的制定

以学生为本来制定规章制度,就要人性化,多征求学生的意见,制定有利于学校和师生共同发展的规章制度,要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学校制度的制定和管理中来。古代教育在学校管理上采取权威、专制的管理模式离开学生会感言,而现代社会弘扬人的主体精神,因而学校管理也要实行民主参与,实现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合作、学校和学生的共同发展。

3.2.2以人为本的学习氛围的形成

一个学校的文化氛围是这个学校文化内涵、精神底蕴的重要表现,它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置身其中的每一个学生。学校应该努力营造适合绝大多数学生学习的文化氛围,并充分体现学校特有的人文关怀。一个好的学习氛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学校可以多举办与学习、生活有关的集体活动,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潜能。

3.2.3以人为本的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校教育、课堂教学以人为本,促进广大学生全面发展,使其能力素质得到全面提升,是教育的主要任务和根本目的所在。苏霍姆林斯基强调要把“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和“个性发展”三者结合在一起。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要把德育放在首位,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道德高尚的人。其次,要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提高心理素质和精神状态。从根本上关注人,关注人的灵魂,这是教育的本质所在。再次,要关注学生的身体素质,这是基础。最后,要重视培养学生包括德、智、体、美、劳在内的各项综合素质,尤其是创新能力。要让学生学会批判、学会怀疑,才能学会创造,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3.2.4以人为本的教学双方的互动实践

教学过程是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训练是一种心灵隔离的活动,教育则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人与人的交往是双方(我与你)的对话和敞亮,这种我与你的关系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核心。”[2]只有当教学中的双方在互动实践过程中,思维发生摩擦、碰撞,情感产生共鸣时,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展现,才能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互相学习的新型师生关系,实现双方共同进步。

3.3社会是以人为本学生观实践不可忽视的阵地

社会这个大环境对学校和学生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以学生为本,就是对孩子们多一些宽容和理解,少一些苛责和批评。要多从学生的角度去发现问题,多给学生思考空间。如果整个社会的风气和舆论多一些民主的东西,对学生的发展多一些人文的关怀,那么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才会真正落到实处。

教育的关键在于开启学生的心灵,使他们能够充分认识自我、发展自我进而超越自我,实现自我的最高价值。因此,“权威式的教学形式必须让位于以独立性、相互负责和交换意见为标志的师生关系;教师的训练必须使人了解和尊重个性的各个方面;指导必须代替选拔;那些使用教育机构的人们必须参加管理和制定政策”[3]。总之,随着教育的不断民主化,人本教育理念必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充实、提升,相信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全面发展也将不会遥远。(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参考文献

[1] 田建国著,以人为本与道德教育,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P92.

[2] 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三联书店出版社,1991,P2.

[3]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教育丛书,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P110.

来源【励志网】自媒体,更多内容/合作请关注「辉声辉语」公众号,送10G营销资料!

相关推荐

二维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