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网

Hi, 请登录

留在新闻岗位上的记忆

今年空闲在家,想着把我过去在报纸上写的东西找来看看,本来以为这件事会颇费周折,然而在贵州日报报业集团信息资源部的帮助下,运用其数据库,只用了几十分钟,就把我从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写的文章和报道,包括我早已遗忘的一些文章和报道,都按时间顺序排列出来,放入我的U盘中。如此快捷,如此方便,拿到如此多我想看到的材料,这是过去连想也不敢想的,我除了欣喜,就是惊叹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

过去的文章特别是过去的报道,已经成为历史,从新闻的角度来看,已经没有多少意义了,但这些东西毕竟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有着一些历史的印记,反映着那个时代的一鳞半爪,特别是从个人来讲,看到过去的这些材料,想着自己曾经的付出和辛劳,想着当时人们的精神状态和思想面貌,有许多值得思索回味的东西,所以还是略加挑选,集中在一起,算是保存一点有纪念意义的资料。

本书分成四部分。第一部分是报道记事。这是新闻报道方面的材料。新闻报道当然是新闻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但这些是真正的“易碎品”,时过境迁,值得保存的东西不多,在这里只选了一些记录某些阶段某些问题的报道,从一个小小的侧面显现时代的发展变化。第二部分是理论探讨。在新闻工作岗位上,经常遇到实践中提出的一些问题需要回答,出于工作需要,写了一些理论性的文章,这些文章很难从学术层面来衡量,主要是针对工作中的问题就事论理,作一点总结回顾和理性思考,以利于推动工作,有些文章也记录着我省新闻工作发展的进程。第三部分是杂谈随感。上个世纪60年代初期,《贵州日报》开辟了一个杂文专栏,名为“激励集”,报社内外均有作者为这个专栏供稿,有一段时间,政文部的领导指派我以主要精力为这个栏目写稿,所以这个栏目里我写得比较多,在这里选入了其中一部分。这些文章大都是作为工作任务,配合当时的形势写的,从中可以透露出那个年代提倡的和反对的,记录着自己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感悟。其他时期写的一些杂谈,也选入一些,这些文章都或多或少接触到当时的热点问题,文章涉及到的情况有些已经过时了,但其中蕴涵的哲理还是有启迪作用的。第四部分是业界交往。因为工作关系,对一些单位的新闻宣传工作或某些稿件,谈谈自己的看法,提点建议,有时也应邀为一些新闻界同仁的书稿写了评介或序言之类的文字,都是作为业务上的一种交流。这里选录一些写一则新闻和感受,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友情留存。

我同新闻结缘,也是一种偶然。1952年我高中毕业,恰逢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之后,开始第一次全国统一招生。那时报考没有文科理科的限制,甚至艺术类系科如音乐、戏剧也可报名。在填报志愿时,看到复旦大学新闻系招收50名,这是当时全国唯一的一家新闻系,出于一种好奇心,把从未想到要学的“新闻”填入第一志愿,并居然被录取了,这样就决定了我的学习目标和专业方向,确定了我的人生坐标写一则新闻和感受,懵懵懂懂被推向了新闻之路。如果从我2010年底辞去《新闻窗》顾问计算,我在新闻岗位上工作54年。在这半个世纪中,虽然都在那里耕耘,但由于主观和客观种种因素,耕耘的成果甚少,无效劳动颇多,这中间的欣喜与遗憾、得与失、对与错、是与非,都成了过去,都成了自己难忘的也是宝贵的人生经历。聊以自慰的是,在这漫长的岁月中,我算是尽心了,努力了,在贵州日报领导、同事和新闻界以及各界朋友的关心、支持、帮助下,我做了我应该做的一些事。我很庆幸,我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看到新闻事业超乎想象地迅猛发展,更看到祖国的繁荣昌盛,人民生活的蒸蒸日上,社会的发展进步,小时候做的许多梦都已经或即将变为现实,我感到很欣慰、很满足了。

收入本书的材料,都是按发表时间先后排列的,文末均注明发表的时间和刊发单位,便于了解文章的一些背景。除个别文字错漏有所改动外,均保持文章原貌。

来源【励志网】自媒体,更多内容/合作请关注「辉声辉语」公众号,送10G营销资料!

相关推荐

二维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