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网

Hi, 请登录

李煜后期词的感伤情怀

摘要:李煜是五代词坛上成就最高的词人,一生遭际坎坷。他后期抒发故国之思、亡国之恨的词,是他被俘后屈辱生活的真实画卷,是用血泪书写成的不朽的生命篇章,充满了感伤主义情怀。他的生命情感和价值观念,永远留给人们一份沉思和感悟。

关键词:李煜;后期词;故国之思;亡国之恨;感伤情怀

中图分类号:I22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3―0108―02

李煜是五代词史上成就最高的词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在诸多艺术领域都取得突出成就的艺术天才。《南唐书》说他工书、善画、精通音律,具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他父亲李是南唐国主,虽政治才能平庸却有着极高的艺术修养,词的造诣在南唐词坛屈指可数,后人称他们父子为“南唐二主”。

李煜从少年时起,在文学艺术领域就表现出了卓越的才华,深得李的赏识。他的大哥太子弘骥很怕这位有才华的弟弟夺走他的储君之位,对他百般猜忌。为了避祸,李煜在整个青少年时期都不问政治,只是读书和从事艺术活动,所填词作亦流露出归隐的思想。公元959年,太子弘骥在和叔叔晋王李景遂争夺皇位时双双死去,这一年李煜23岁,受封吴王,两年后李病故,李煜继位南唐国主。公元974年,宋太祖赵匡胤派大将曹彬率宋军渡过长江的采石矶围攻金陵,李煜肉袒投降,南唐立国39年,最终灭亡了。“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李煜,何曾见过战乱的残酷,而今国破家亡又归为臣虏,留给词人的是无尽的惆怅和悔恨。南唐亡国后,李煜被押解到汴梁,宋太祖以其屡召不降之故封其为“违命侯”。从此,李煜在汴梁开始了自己屈辱的阶下囚生活,“日夕以眼泪洗面”是他这一时期生活的真实写照。公元978年的7月7日,正值李煜41岁生日,宋太宗赵光义命他的弟弟赵廷美赐牵机药给李煜,李煜七夕服毒,一代词人就这样悲惨地死去了。

李煜由一个帝王到一个囚徒,他的生活、情感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其词风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李煜的词以他被俘、南唐灭国为界,创作上明显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他生活在皇宫里,物质和爱情都很富足,词的内容也多写宫廷的享乐,带有花间词的遗风。李煜被俘后抒发国破家亡、感时伤世、宣泄屈辱情感的词成就最高,这些词都形成了与前期不同的风格。

李煜在汴梁过了两年的囚徒生活,这使他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白衣纱帽待罪于明德楼下,听任两朝天子对其命运的摆布。他在写给金陵旧宫人的信中说:“此中日夕只以泪洗面”,“时悔杀了潘佑和李平”,屈辱、悔恨和伤感可想而知。也许此刻,李煜才真正感悟到什么是残酷的政治、无常的人生。对往昔生活的回顾,对故国江山的眷恋,对过去错误的追悔,对人生自由的渴望,词人把这一切都写入词中,使他这一时期的词具有一种无比感人的艺术魅力。

先读《乌夜啼》: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本词叙写由“林花红落引发的一切有生之物的苦难无常之哀感”。词人将人生的无限怅恨寄寓在暮春残景的描绘之中,面对被凄风寒雨昼夜摧残的杏花红蕊而感到无可奈何。词人家亡国破,因而敏感于眼前季节时序之变化,花之处境亦人之处境,无力护花亦即无力护国之语意双关。祖父辛苦开创的南唐基业毁于己手,回首往事更是寸断肝肠,这绵绵的愁思和悔恨有如东逝的流水,无穷无尽啊。

次读《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词人将苦涩凄凉渗入到帘外的残春景象,痛苦的囚徒生活和梦境的片刻欢娱,又折射出词人思念故国的感伤情绪,只有在梦境中,词人才会忘记自己是个阶下之囚他在回忆着过去的往事,才会贪恋那片刻的欢娱。泪眼登楼,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词人朝思暮想的故国,如今已如流水落花般随春而去,今昔生活的境遇,真有如天上人间的轮回。词人在梦与现实的对照中,理出了血泪浸透的情丝,感叹那逝去的人生经历。

再读《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凄凉的秋夜,词人愁绪难遣,独自默默登楼。那随风飘落的梧桐叶和头上那弯新月,又勾起词人多少愁苦与悲伤。“无言”,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藏的多少不能与人倾吐的孤寂与悔恨,“锁”字又写出了环境的死寂,此种意象与“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形成鲜明的对照。面对此景,这位昔日的南唐国主心中又涌动着怎样的离愁别绪,是追忆“笙箫吹断水云闲,重按霓裳歌遍彻”的富贵荣华,还是痛悔“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的生离死别。这诸多的愁恨哽咽于词人的心头难以排遣,有如那裹缚全身“剪不断,理还乱”的乱丝,不可超脱、不可回味啊。

李煜虽身为臣虏,但心灵是高贵的。当高贵的心灵一再受到伤害、侮辱甚或摧残时,他不再掩饰了,选择用他那颗特有的诗心来抗争,任故国之思和亡国之恨奔涌其间。

如《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首词写于李煜被俘后的第三年,宋人王在他的《默记》卷上载:“后主在赐第,因七夕命故妓作乐,声闻于外,太宗闻之大怒,又传‘小楼昨夜又东风’及‘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句,并坐之,遂被祸云。”可见这首词是李煜被宋太宗毒杀的一个借口,亦是一位绝代词人的绝命之词。全词通篇以问答的形式,描绘出词人悲恨相续的心理过程。春花秋月是人生中难得的良辰美景,本应令人欣喜,但对日夕以泪洗面的囚徒来说,已了无意趣。越是良辰美景,越能诱发他对痛苦往事的回忆,越是回忆往事,越会带给他无穷无尽的精神折磨。“何时了”三字虽问得离奇,却表明了词人对生命决绝的心态。接着他从囚徒的狭小天地联想到故国,“不堪回首”便是滴血之语。如果说未能守业的无奈已令他难堪的话,最令他屈辱的是,归降以后自己的妻子小周后被宋太宗封为郑国夫人,随例朝谒,常被强留宫中,饱受太宗,数日方被遣回。小周后回到家中,“必大泣骂后主,声闻于外”。李煜残破的心灵再次受到重创,这种记忆愈刻骨铭心,悔恨就愈撕心裂肺。当屈辱在词人的内心积淀到无以复加时,他用笔墨和着泪血,凝成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悲怆千古的不朽之歌。

以水喻愁,并非始于李煜,唐诗中已有过尝试,如李颀的“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刘禹锡的“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等。但李煜泼在水里的愁最令后人心灵震颤,何者?词人触景生情,一任故国之思和亡国屈辱之恨,如江水般涌泄,从春花秋月到小楼东风,从雕栏玉砌到朱颜改变他在回忆着过去的往事,几乎每一个字都浸透了词人孤独绝望泣血之心,反映了人类悲悯的共同情感。还是王国维的解读最精恰:“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李煜的词,真实地反映了他一生的生活和情感经历,尤其是他后期抒写故国之思、亡国之恨的作品,充满了感伤主义情怀和悲剧色彩。词人以写实笔法,恢复自己被扭曲了的人性和尊严,历历悲欢,字字血泪,是词人被俘后屈辱生活的真实画卷。李煜词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生愁苦和悔恨,不仅是一种个人的情绪和感触,更是用血泪书写成的不朽的生命篇章。正因为它反映了对人生毁灭的普遍深沉的挽歌式情调和悲剧性精神,具有悲悯的深刻普遍性,才得以在历代读者的心中产生巨大的共鸣。

[参考文献]

[1]陆游.南唐书・后主本纪[J].明嘉靖四十三年抄本.

[2]叶嘉莹.灵溪词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3]龙衮.江南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0.

[4]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5.

[5]李煜.李煜词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来源【励志网】自媒体,更多内容/合作请关注「辉声辉语」公众号,送10G营销资料!

相关推荐

二维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