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网

Hi, 请登录

语文课结尾艺术形式的探索

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入和《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广大教师已率先用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大胆地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课堂出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而一堂构思精妙,环节紧凑的语文课即将落幕,该以怎样的形式与内容进行结尾收场,是每个语文教师都应该深思细琢的教学环节。但遗憾的是不少教师恰恰忽略了语文课结尾的艺术,或匆匆收场淡化处之,或繁言絮语偏离主题,颇有种狗尾续貂的败笔之感。那么,这一细微之处如何着笔才能起到画龙点睛、余音绕梁的完美效果呢?下面,我就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在语文课结尾艺术形式上的探索。

一、耐人回味式――引情思飞扬

实践证明,语文课虽尽但意犹未了,文章所挥发出的人性魅力。所阐述的哲理绝不是一节短短的40分钟的语文课所能概括得了的。因此就要求教者要能根据文章的内容和题材,设计出耐人回味的结尾,让文章中所蕴藏的人性美和理性美得以充分的彰显。

如我在教学《触摸春天》一文的结尾处这样设疑:“安静是个盲童。却用她独特的方式触摸了春天。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那么,你感受到了美好么?”学生纷纷从人性,理性各个角度谈了这篇文章所带给他们的美的享受。

此时,我又进一步拓展了文本内容,出示了课文中的插图、《千手观音》剧照、海伦・凯勒的相片,并随机旁白:一个盲童在花丛中用手、用心灵来感受美好春天:一群残疾人用她们美妙绝伦的舞姿征服了观众,做出了许多正常人也做不到的事;她就是海伦・凯勒――一个生活在黑暗中却又给人类带来光明的女性,一个幽闭在盲聋哑世界里的人,竟毕业于哈佛大学,并用生命的全部力量处处奔走,建起了一家家慈善机构,为残疾人造福,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你从中又受到什么启发或感悟?请同学们随着轻松的音乐,打开心灵之窗,写下自己所思所悟。

在适时、适度的说写训练中,这节课带给孩子们的不仅是一份情感的多重体验,更有对生命意义的深入思考。

二、投石入水式――激百家争鸣

编筐织篓,全在收口。往往一节语文课的亮点,全在结尾时,教师能否把握好时机,围绕课文的内容创设最为恰当的教学情境,从而适时激发学生的情感。

圆明园的毁灭》一文因其所描述的特殊的历史背景和令人悲愤的历史事实。让身处和平自主年代的孩子们早已义愤填膺、热血沸腾了。我在课结尾处设计了播放《火烧圆明园》的电影片段展现了圆明园的辉煌及今天的残垣断壁。最后定格在残垣断壁画面,同时师配合课件激情叙述雨果的《文明与野蛮》片断: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请您想象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之拓展训练感想,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要是说,大家没有看见过它,但大家梦见过它。这是某种令入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将它化为灰烬。金碧辉煌的殿堂?没有了(生答),随着学生的回答。我擦掉了黑板上“金碧辉煌的殿堂”几个字,并请学生面对圆明园今天的残垣断壁,说出自己最想说的话。“一石激起千层浪”,触目惊心的画面,让人悲痛的文字,激发了学生表达的欲望。一时间,学生纷纷争抢着发言拓展训练感想,直抒胸臆,强烈表达了自己的感想。

三、画龙点睛式――促主题升华

很多故事性很强的文学作品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生动鲜明。然而在讲解中,过多的情节牵扯会使得人物形象显得支离破碎。因此这就需要教者能够在结尾处恰如其分的运用点睛之笔,以精炼、准确的语言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形象特点,升华中心,从而使学生豁然开朗,达到柳暗花明的效果。

如我在讲授《草船借箭》一课的结尾处,我以总结全文的方式点拔:“诸葛亮知天时、懂地利、晓人心。不费一兵一卒成功借到了十万支箭。难怪周瑜望尘莫及,不得不发出长叹……”这一点睛之语,引导学生自然而然的答出了文章的中心词――“神机妙算”。使诸葛亮的形象清晰准确的烙在了学生的脑海里。

四、推向高潮式――创情感共振

一篇好的文学作品,在教者以其丰富的感情积累和知识底蕴纵情渲染后,已经营造出了极富有感染力的意境,此处教者该在结尾处顺势而下,把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推向高潮,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与文章的主题呼应,达到文道合一的境界。

例如,我教《丰碑》一文时,在结尾部分我用声情并茂的语言,配合悲怆高昂的音乐,辅以将军向逝去的军需处长敬礼的图片,调动学生再次齐声朗读文章的最后几个自然段。学生读文声止而音乐未停,在悲怆的音乐声中,多数学生已啜泣出声……这样的结尾方式在课堂已有的氛围基础上水到渠成,将整节课的情感基调推向了高潮,创造了情感共振的教学效果。

教无定法。在语文教学中,要想使一节课的结尾处理得当,使语文教学低耗高效,达到整节课的和谐统一,全靠教者的因文而异,于这细微处着笔,巧妙构思。精心设计。

来源【励志网】自媒体,更多内容/合作请关注「辉声辉语」公众号,送10G营销资料!

相关推荐

二维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