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网

Hi, 请登录

从中国古典园林看“文人”对中国建筑营造之影响

摘要: 文章以中国古典园林建造历史为线索,探讨“文人”对中国建筑营造的影响。从魏晋南北朝文人开始参与园林建设到明清时期文人成为园林建设的主力,他们将自己的思想抱负寄托于其中。他们的思想状态受到当时社会环境、思想环境、文化环境的多方面影响。即他们代表了当时的文化思想,借此为切入点探索中国建筑营造的思想核心,希望能为中国建筑的发展有所启发。

关键词: 中国古典园林;文人;中国建筑营造;自然山水

0 引言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的入侵,西方的思想文化强力进入中国,同时国人对自己的文化产生怀疑,西学为用的思想不断加深。建筑这一概念也是由西方传入,建筑学专业的教学也是按照西方的模式进行,而对于中国营造却知之甚少。同时,现在的教育和建筑业更注重技术,文化的缺失也就带来了个性的缺失。就此现象,研究中国古代建筑设计者――“文人”,希望从中探索中国建筑营造方式,从而指导现代本土建筑设计。

从古至今,中国造园运动从未停息,中国古典园林在世界造园史上形成自己独树一帜的风格。中国建筑很早就朝向标准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礼制和官方规定都对建筑做出了严格的要求。园林的发展却于此相悖,即“宫室务严整,园林务萧散”,园林的自由性,让其摆脱其他建筑“规矩准绳”的束缚,从而更直观地反映中国传统建筑营造的精神和内涵。[1]

从园林着手,就不难发现,“文人”这一阶层主导着造园活动的发展。计成在《园冶》开篇说“三分匠人,七分主人”,其中主人便指的是文人了。[2]在中国历史的进程中,文人这一群体就一直处在历史的核心。中国古代社会是以文人为主导的社会,他们将中国文化的精神继承和发扬,并将其富于不同的领域,园林就是其中的一种表达方式。

1 魏晋南北朝――文人开始参与园林建设

1.1 历史背景下的文化转变 从东汉末年起的369年,社会一直处在一个动荡时期,政权的一统被打破,安定的社会环境不复存在,社会经济遭到大量破坏。政治斗争越发激烈,士大夫知识分子一旦牵连政治斗争,则荣辱生死毫无保证。消极悲观的情绪弥漫在文人身上,对政治的逃避和反抗让他们想逃离世间。在这一背景下儒家独尊的地位受到动摇,道教和佛教出世的思想得到很多文人的认可,促使儒、士、道三家结合形成玄学。[3]虽然这一时期社会动荡,却带来了思想的大解放,艺术成为文人抒发思想和感情的工具,审美观念也发生改变――以自然美为核心,在这一思想基础上,山水派就此发展兴盛起来。

1.2 形成寄情山水与崇尚“隐逸”的玄学 正统的儒家学说开始无法解释这个兵荒马乱的时代,人们便从其他思想中寻找人生的真谛。文人对道家和佛教思想产生兴趣,将他们与儒家正统思想相融合,形成了以“贵无”为主的玄学体系。在玄学思想的影响下审美观发生转变,走向对自然美的追求,并且这种追求已不仅仅是对自然外在形式美的单纯模仿,而是对自然中蕴涵的“道”的追求。文人们将对玄学思想的理解表现在寄情山水和崇尚隐逸上,以一种狂放不羁的态度来表达他们要打破正统礼教的束缚,找寻人生的意义。当时的很多名士都是玄学家,从东汉末年的仲长统,到魏晋时代的竹林七贤、陶渊明、谢灵运、王羲之等,无不寄情山水,“隐逸”于世。

在玄学思想的影响之下,隐居成为很多文人当时的选择,他们将自己的思想和审美观带入营造活动中,就必然使建筑发生改变。他们将自己的人生感悟以建筑营造表达于平凡生活之中,将心灵安居在自己营造的环境之中。文人将建筑从普通的居所提升到“意境”为重的层面,赋予建筑以精神。史料中对其有大量的记载:

“使居有良田广宅,背山临流,沟池环匝,竹木周布,场圃筑前,果园树后。舟车足以代步涉之艰,使令足以息四体之役。”――《后汉书卷四十九・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第三十九》仲长统这段话介绍了他所要的居所,那是居住在大自然之中,以山水为伴,畅游其中。

1.3 园林建造趋向于山水自然 山水艺术在整个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影响着中国艺术的发展,中国古典园林更是与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个时期的审美态度产生转折,对自然美的崇拜,使得山水风景得到大力的开发,这也就更加推动了山水艺术的发展。山水艺术核心在于“写意”,其对自然的热爱与崇拜最终都要上升到“意境”的层面。文人更是山水艺术的大力推动者,他们通过山水艺术表达自己的精神世界。[4]

东晋诗人谢灵运在《山居赋》中写到“网罗天地于门户,饮吸山川于胸怀。”表达其愿雅居与山川之中,了悟人生。陶渊明写的《归园田居》“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体现了当时的文人已经开始将居所与山水艺术相结合。

当寄情山水,崇尚自然美成为社会风尚,游山玩水成为名人雅士的爱好,建设城市私家园林就成为了不二之选。民间造园活动就此兴盛起来,《洛阳伽蓝记》中记载“高台芳榭,家家而筑,花林曲池,园园而有。”无论是官僚士大夫、门阀世家、文人名士都酷爱造园,就连庄园主们也建造起私园开始游玩。

城市私园的建造不同于在山野之中建造园林,需要“人工效仿自然”。但土地有限,想要完整的去表达自然山水环境,就得用到“以小见大”的设计手法。园林建筑自然的从汉代大量写实过渡到写意上来。同时对“意境”的追求也更符合当时的文化思想。园林的建设就此走向了小型化,并开始更多的寄托人的精神感悟。很多园林都有自己的主题,表现主人的人生态度。主人自己或是请名士设计居所,最后由工匠完成建造,文人在其中担当了建筑设计师的角色。皇家园林还会邀请一些文人参与建造活动,华林园就由张永监管建造。

2 隋唐至明清――文人的思想抱负在园林营造中得到实现

2.1 追求“意境”的隋唐园林 隋唐盛世结束了兵荒马乱的时代,政权得到统一,国富民强,文化艺术空前繁荣。思想上儒释道三家并存,但恢复了以儒家为主的形态。文学艺术上也达到了一个繁盛期,在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很多外来文化,并与本土文化融合。佛教在唐朝兴盛起来,将佛教思想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禅宗,其中心为“明心见性”,一切由心而生,随心而转,将人的内心体验提到很高的地位。[5]对自然的态度更加亲切,不光是感悟自然,更是与自然融于一体。同时,山水诗、山水画、山水园林三门艺术极大发展,文人们醉心于山水风光,并想要把自己的生活揉进诗情画意之中。很多文人亲自参与造园设计,白居易《草堂记》就记录了他造园的过程。王维建造辋川别业。文人的加入,推动造园运动在追求“意境”上更上一层楼,更注重建设心灵空间。

2.2 含蓄“意境”得到深化的宋朝园林 宋朝在历史上是个政治军事孱弱的时期,但在经济、文化上却达到鼎盛。经济的强盛,使人们注重追求生活品质,也是促使文化发展的原因之一。 思想上,儒释道三家都发生了蜕变,几家相互借鉴融合,开始从整体转向细节上的自我完善,与以前的外放型转向内向型,重视内在挖掘。艺术上可谓是达到空前盛世,诗词歌赋,绘画都发展到巅峰,山水画更是备受推崇。文化艺术从唐朝的大气澎湃走向细腻精致。园林作为文化艺术的体现,也进入到成熟期。文人园林大盛,几乎涵盖到所有私家园林,并强烈影响着皇家园林。宋徽宗建艮岳,完全是一座山水园林。林泉高志中记载“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画凡至此,皆入妙品。”指出好的山水画在于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这个评价标准也引入到园林中来,成为理想园林的标准。建筑在园林中的分量加重,以精细的建筑空间设计表达内心的感悟。

2.3 注重技术和手法的元明清园林 元朝外族统治,本土文化被严重破坏,审美走向世俗化。直到明朝的建立,本土文化才重新生长,但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已经没有宋代的相对自由遥远的记忆-盛世唐朝,统治阶级对思想严格控制。但这时期经济的发展并没有停滞,民间造园热情高涨,皇家园林的大肆建造更是推动了造园活动。文人在思想上的压抑使得他们更加想要挣脱束缚,建造园林为其提供了一个方式。私家园林蓬勃发展,文人园林就此更加深化。出现了像计成一样专业造园的文人,他写成中国最早的造园著作《园冶》。由于工商业,手工业的蓬勃发展,市民文化发展起来遥远的记忆-盛世唐朝,影响到文化艺术的各个领域,自然也影响到私家园林的建设,伴随着各地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不同产生地方性建筑特色,使得园林也进入到多样化的局面。园林建造上在艺术和技术上的要求也更高,使这个时期的园林建造走向注重技术和手法上来,园林建造推向高峰的同时也产生了负面的隐患,虽说这些技术都是为了更好的表达“意境”,却与最初的思想相偏离,更加注重形式和效果,而对于内心的挖掘就越来越少了。

3 总结

从以上梳理中不难看出一条影响中国建筑营造的线索,即社会现状为根本因素,它促使思想文化发生转变,文人在推动思想文化转变的同时也受到其反作用,文人再将思想文化以抽象的方式表达在建筑营造上。文人就此建立的建筑营造思想和方式影响了中国古典建筑的发展,从以人的需求走向以人的精神层面的表达上来。当今本土建筑的发展也离不开这一线索,只是当代建筑设计更多的是顺应当前社会的发展,而非从“文人”怎样使社会更好的发展这一角度出发。若我们能从这一角度出发,关心社会发展,体悟推动社会发展的思想文化,再将其融入建筑创作中,建筑将从“居住的容器”上升到人文“意境”的层面上来。

同时,中国建筑营造的方式为“文人”+“匠人”的模式,[6]因此,在现在建筑教育和设计中更要加强文化方面的养成,而非一味的技术传授。只有对中国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和体悟,才能设计出适宜中国社会的建筑来。

参考文献:

[1]李允F.华夏意匠[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

[2]计成.园冶注释[M].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5.

[3]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三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4]张玲.中国山水画艺术对中国园林设计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0,12.

[5]吴隽宇.从中国传统文化观看中国园林[J].中国园林,2001,3.

[6]王树声.“全人”视野下的中国建筑营造意匠[J].时代建筑,2014,1.

来源【励志网】自媒体,更多内容/合作请关注「辉声辉语」公众号,送10G营销资料!

相关推荐

二维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