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网

Hi, 请登录

读学生,也要让学生读自己

摘 要:了解学生是教学的起点,读懂学生是有效教学的关键。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观念,从学生研究入手,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康成长。同时,还可将自身作为学科教学资源,提高生物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学生研究; 读学生; 读自己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1-024-001

课程改革需要教师的角色转化,教师除了传统的知识传授,更要多维度地了解学生,引领学生对自身的解读。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进。

一、读学生:要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

以笔者所任教的初中来说,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学习心理较之小学学段来说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总体来说,初中学段的学生存在着以下倾向:

1.逆反心理比较普遍

现实与理想的脱节现象,导致了青少年的逆反心理。逆反心理主要针对的对象包括:家长、老师、甚至是同龄的同学。

2.小大人心理

到了初中阶段,成长的心理会膨胀,导致有些学生走向其另一端,只依赖自己,不信任别人,成为“小大人”:他们只听从自己的感觉,而对别人的意见充耳不闻。

3.社会氛围的影响

由于社会变化急剧,青少年的思想十分活跃,思想问题也大量出现。比如交往过程中,QQ、微信、手机,这些往往成为每个新时代学生的交往第一要务。但往往忽略了集体交往能力。沉迷于此,甚至会造成网络成瘾的严重后果。

从相对无忧无虑的小学学段,到了相对节奏加快的初中学段。对此,课任老师要有充分的经验准备。笔者曾经尝试对班级中的每个学生建立个性档案,关注每个学生的特点,发现某些同学的特长。老师要放低身段,不能将自己凌驾于班级学生之上,更不能同他们对立起来,而应将自己融入到班集体之中成为其中一员,与学生平等相处。充分发挥教学民主,促进学生融入集体,健康和谐发展。

二、读学生:要充分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康成长

陶行知先生认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又认为“真即善,真即美,真善美合一”。只有确立真、善、美三者的统一,才能有效促进学生人格的和谐发展。

脱离了学生的求知要求,再“真”的东西也毫无意义。生物学科的特点,使我们有条件把教育的目标延伸到学生生活的各个角落,即陶行知先生所说的“生活教育”。教育要从生活中来,同时要到学生的生活中去,能够实实在在的影响着学生的发展,而不是脱离社会实践生活必需品的空洞的说教。可以利用学校的果园和池塘让学生了解生态变化,可以为校园的树木标注名称,可以记录校园中昆虫的种类和分布,等等。一句话,只要能够塑造学生的人格,培养其符合自身特点的个性特征,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材料,不一定是书本上的条条框框,把学生放飞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回归自然,在自然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造,使他们的个性得到自由的发展。同时要让学生能够自己领会为什么,也就是让学生在我们的引导下体验和感悟,学会自己走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当我们的教育与学生的实际切合了,学生的生活与教育的内容和谐了,那么学生学习起来也就自然了,他们会在了解生活的同时领悟教育的内容,在教育的同时领悟生活的内涵,这种和谐的“真”才会使学生处于自然的学习状态爱的教育感言,那么,学生学的正是教师要教的,教师教的正是学生迫切要学的。

三、让学生读自己:用好“自身”这一活道具

生物学科特点,决定了其可以贴近学生“自身”,并利用“自身”这一优势进行教学。例如《动物的行为》这一教学内容,教材以问题探究为主线,安排了观察人体的骨骼组成、关节、动物行为的类型以及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在观察、交流、讨论过程中,体现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理解人和动物的运动是在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由骨骼和肌肉共同完成的;动物的行为使其能适应环境的变化,提高其存活和繁殖的机会等重要概念。同时,教材在编写上,注意引导学生关心和解决实际问题,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能有所发展。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在自己身上找到其相应的部位,体验让学生紧紧咬住牙齿,摸到两颊的肌肉变硬,这部分肌肉就是正在收缩的咀嚼肌;脸向右转并稍上仰,在左侧的颈部摸到一条斜行的肌肉变硬,这块肌肉就是左侧的胸锁乳突肌;脸向左转并稍上仰,在右侧的颈部摸到一条斜行的肌肉变硬,这块肌肉就是右侧的胸锁乳突肌;屈肘时,可在上臂前面摸到正在收缩的肱二头肌;足尖蹬地提起足跟,可摸到正在收缩的腓肠肌。组织学生做屈肘和伸肘的动作,让学生仔细体会这一动作的产生与哪些肌肉有关。总之,老师要充分用好“自身”这一天然便利的活道具,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学得灵活,学得扎实。

当然,为提高观察效果,教师可以在课前给学生提供一些动物行为方面的资料,或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课上进行讨论。在活动过程中,要充分组织学生认真观察、讨论和交流,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所观察的动物行为的主要特征,说出这些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也就是说,动物行为的教学要突出行为与其生存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动物的行为都是与动物的生存密切相关的,适应是生存的必要条件。许多事实都说明爱的教育感言,行为是动物适应环境的结果,它在动物的生存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动物的觅食、防御、进攻等行为与保护自己有关;动物的求偶、等繁殖行为则与保存种族有关。在教学中应把这种行为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贯穿于始终。

从深层意义上来说,教学目标其实需要真、善、美三者的统一,在学生生活与学习中以这一统一来塑造学生的人格。如果我们在这方面疏忽了,那么教育也就是一种不自然的教育,学生也就是一个人格不能和谐发展的学生,那么处于不自然发展状态中的教育早晚会在学生以后的生活中给学生以伤害。在这方面,我们不是没有教训,前几年清华大学学生“伤熊事件”激起了社会各阶层对教育的探讨。很显然,这是因为我们只是强调知识教育,而忽视了更多来源于生活的爱的教育,或者说,那位大学生是因为在小学没有受到全面深刻的教育,最终在大学酿成大祸,因为我们的政治课本里许多只是空洞的说教,学生缺乏生活实践,无法深刻了解动物与人类之间的密切关系,无法体会爱这一“善”的本质内涵。

来源【励志网】自媒体,更多内容/合作请关注「辉声辉语」公众号,送10G营销资料!

相关推荐

二维码
评论